3,711 | 31 | 7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特点在于创新,而激发创新潜能需要理性包容的人文精神。人文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中介环节是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继承和弘扬人文精神,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以“公天下”的共有理念引导先进优质劳动资料顺畅流通;在收入分配关系上,以“均贫富”的共享理念激发劳动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上,以“等贵贱”的共治理念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方面综合起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起磅礴的人文力量。
Abstract: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QP) is the leap of workers,labor materials,labor objects and their optimized combinations.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which needs rational and inclusive humanistic spirit to stimulate innovative potential.The intermediary link between the humanistic economics and the NQP is productive relations,including productive material ownership,modes of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We need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o as to promote the smooth circulation of advanced and high-quality labor materials with the common concept of“all under heaven is equal”based on th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In terms of income distribution,the sharing idea concerned with“equalizing the rich and the poor”is used to encourage the enthusiasm of laborers for innovation and creation.I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the concept about co-governance with people of“equal social status”should be advocated to realiz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factors about the NQP.Taken together,these three aspects will create a powerful cultural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QP.
[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杜尚泽,潘俊强.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N].人民日报,2023-07-10(1).
[3]胡钰.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基础、基本假设与核心理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8.
[4]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40.
[5]孙明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在哲学视域中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前提[J].贵州社会科学,2024(2):21-2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7]房广顺,祁玉伟.马克思恩格斯东西方文化关系思想研究[J].理论学刊,2023(5):23-32.
[8]周绍东,李靖,武天森.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4(2):96-109.
[9]王晓静,刘士林,杨珺涵.人文经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3(9):41-5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59.
[12]陈忠.人文经济学的世界文明意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8.
[13]樊浩.人文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14.
[14]蔡万焕,张晓芬.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产业革命视角的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29-38.
[15]高德步.中国经济学的一次全新探索——人文经济学刍议[J].人文天下,2023(10):4-7.
[16]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39-51.
[17]盛朝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经济纵横,2024(2):31-40.
[18]尹西明,陈劲,王华峰,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02-21)[2024-02-23].https://link.cnki.net/urlid/12.1117.G3.20240221.1012.002.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
[20]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2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
[24]陈龙.人文经济对数字技术发展中精神困境的制度化纠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9-16.
[25]张艳红.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现实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4(6):68-70.
[26]姚威,徐晓飒,胡顺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3-49.
[27]杨嘉帆,刘彦林,李慧杰,等.面向统一大市场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型[J].科学学研究,2023(11):1938-1947.
[28]洪学海,范灵俊,洪筱楠,等.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大数据开放与市场化利用[J].大数据,2016(3):17-26.
[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30]张夏恒,刘彩霞.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OL].产业经济评论,(2024-03-13)[2024-03-23].https://doi.org/10.19313/j.cnki.cn10-1223/f.20240313.002.
[31]岳奎,刘柯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文明意蕴[J].理论月刊,2024(1):12-20.
[32]肖利哲,韩雪娇,李永华.科技创新团队文化自由对其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与管理,2020(5):65-72.
[33]王洪东,张衔.不平等与经济效率:微观视角[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3(4):25-37.
[34]孙桂生,唐少清,陶金元,等.企业家精神、创新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4(增刊1):454-461.
[35]梁碧波,李永杰,周怀峰.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演进轨迹和发展趋势[J].江汉论坛,2008(1):16-19.
[36]朱晓林,杨宇.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历史演变、问题检视与制度保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3(5):1-15.
[37]陶云清,黄卓,孔东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创新[J].世界经济文汇,2024(1):86-104.
[38]陈红霞.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演进历程、阶段特征与趋势展望[J].河北学刊,2024(2):77-86.
[39]贾康,张晶晶.以协同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改革与战略,2024(1):119-130.
[40]傅利平,张恩泽,黄旭.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与京津冀高质量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2):35-50.
[41]周文,叶蕾.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17-28.
[42]李纪珍,姚佳.企业数据精准确权的理论机理与实现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5):83-95.
[43]马洪超,张浩楠.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对策[J].理论探讨,2024(2):149-155.
[44]刘解龙.论劳动工具的三大功能与劳动发展的四大规律[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12-115.
(1)“民为邦本”“经邦济世”思想简称为“民本思想”,主张把民众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重视民意和民生,珍惜与利用民力,巩固政治秩序。古文《尚书》中载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这是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和历史源头。
(2)社会经济发展由两种力量推动,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经济的力量。经济表现为“硬实力”,人文则体现为“软实力”。人文力与经济发展整合互动,形成现代文明的合力。人文力是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方式与作用规律。人文力的理念,是人文与经济辩证互动、建构人文-经济生态、进行文明建构的中介。人文力的思想在由小康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3)中华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本传统,这是对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突出作用不断反思的结果。“公天下”即“天下为公”思想,通常被当作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其最经典的表述是《礼记·礼运》中的“天下为公”。此外,《老子》中的“为天下”、《吕氏春秋》中的“公则天下平”等经典文献也有类似记载。“均贫富”“等贵贱”是古代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经济理想、政治理想,常与古代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宋代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 的纲领口号,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农民起义长期的战斗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经验总结,当时的人把反征敛无度、反贫富不均概括为“等贵贱,均贫富”。
(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和“财富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他直截了当地说明,追求财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财富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崇高追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告诉人们在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得志时要努力造福天下人。
基本信息:
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24.05.007
中图分类号:F124;G124
引用信息:
[1]周绍东,李靖.人文经济学视阈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4,No.391(05):93-104.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24.05.00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研究”(21ZDA0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研究”(23JZ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