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 0 | 7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注重合成指标方法论的“机理进路”是避开测度陷阱、实现“数理”与“事理”统一的基础。文章从方法论比较的角度对OECD/JRC合成指标手册进行评论,从阐述合成指标的方法论的学理层面标准评价OECD/JRC手册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合成指标手册“十个构建步骤”提出意见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手册悖境”的成因,指出打破悖境的重要指向正是注重合成指标的机理研究。中国学者应自信自强,通过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统计学科,在自主参与甚至积极引导国际统计规则的制定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Abstract:Attention to the “mechanism approach” of Composite Indicators Methodology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avoiding measurement traps and achieving the unity of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nd “pract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OECD/JRC's Handbook o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Indicators from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perspective, evaluating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handbook by elaborating on the academic-theoretical standards underlying the Composite Indicators Methodology, and specific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 are proposed regarding the “Ten Steps” framework outlined in the handbook.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Handbook Paradox” and emphasizes the mechanistic study of composite indicators constituting a crucial pathway to overcome this predicament.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demonstrate intellectual 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developing an economic statistics discipline with Chines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s, thereby playing an appropriate role in independently participating in and proactively shaping the form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standards.
[1]邱东.从方法提升到方法论:注重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进路[R].贵阳:2024年第18届全国经济统计学年会大会报告.
[2]苏为华.综合评价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邱东.SFD测度报告的经济统计学评论[R].北京:2021年清华大学经济社会统计问题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报告.
[4]华汉阳,朱启贵.长三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12):15-28.
[5]孙华平,郭子晴,孙梅.偏向性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城市碳生产率吗?——基于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106-123,192.
[6]STIGLITZ J E,FITOUSSI J P,DURAND M.Beyond GDP?measuring what coun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performance [M].Paris?OECD Publishing,2018.
[7]STIGLITZ J E,FITOUSSI J P,DURAND M.For good measure?advancing research on well-being metrics beyond GDP [M].Paris?OECD Publishing,2018.
[8]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88(9):51-57.
[9]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1990.
[10]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11]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0.
[12]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3]OECD,EUROPEAN UNION,EC-JRC.Handbook o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indicators?methodology and user guide [M].Paris?OECD Publishing,2008.
[14]SAISANA M,TARANTOLA S.State-of-the-art report on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for composite indicator development [R].Ispra?European Commission,Joint Research Centre,2002.
[15]NARDO M,SAISANA M,SALTELLI A,et al.Tools for composite indicators building [J].European Comission,Ispra,2005,15(1):19-20.
[16]NARDO M,SAISANA M,SALTELLI A,et al.Handbook o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indicators?methodology and user guide [M].Paris?OECD Publishing,2005.
[17]陈思博.基于BoD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022.
[18]苏为华.综合评价技术的基本准则、方法逻辑与发展方向[4][R].成都:2023年第22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报告.
[19]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3(1):39-47.
[20]邱东.经济统计学科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1]邱东.新时代中国特色统计学问题研究与国际统计标准的中国参与[N].光明日报,2021-04-21(11).
①本文是《从方法提升到方法论:注重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进路》[1]的续篇,论文形成过程中与浙江工商大学苏为华教授有过深入的交流,交流主要内容以标明知识产权的方式纳入本文。苏为华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是国内研究合成指标方法论的主力,苏为华教授在2021年曾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综合评价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2],该书应该以英文在海外出版,以显示中国学者在本领域突出的研究水平。很遗憾本文没能容纳该书的内容,也希望苏为华教授能撰写综述性论文,让国内同人对此领域的学术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Composite indicator的中文命名,有的选用“复合”,有的选用“综合”,还有的选用“合成”。笔者选用“合成”。其理由在于,“复合”与“合成”都有英文composite的含义,但“复合”在中文里还有行为者(主体)之间关系修复之意,“合成”则没有这种歧义的可能。“综合”这个词使用范围比较广,作为专有名词的译名读者不大容易捕捉到英文composite的原意,而且在“价值指标”及其相关分析中,“综合”一词使用较多,composite indicator正是与“价值指标”相对立的两大“可加性”方法之一,故而避开“综合”的译法,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指标方法的本意。“机理进路”通常可译为Mechanism approach,即刻意从方法的内在逻辑链接上深化和推进学科发展。但需要注意,这里的Mechanism不应该是“机械的机”,而是“有机的机”,社会经济现象属于“复杂有机现象”,如果理解上囿于“无机现象”的机械含意,则偏误颇多。笔者强调“经济统计意识”,此即一例。本文在第三部分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方法机理“挖掘需要注意的内容。如果得到认同,则属于笔者独特的知识贡献。
(1)第二次因为与教育部的会议冲突,笔者只提交了论文,即《从方法提升到方法论:注重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进路》[1]。
(2)苏为华教授介绍:据目前国外可考的文献,有关合成指标理论与方法的相对系统性成果,最早是2002年由欧盟的联合研究中心(JRC)Michaela Saisana和Stefano Tarantola撰写的一份工作报告稿(State-of-the-art Report on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for Composite Indicator Development,EUR 20408 EN,European Commission-JRC:Italy)[14],此后,该联合研究中心专家Michela Nardo,Michaela Saisana,Andrea Saltelli以及Stefano Tarantola等撰写了Tools for Composite Indicators Building(EUR 21682 EN)工作报告[15],随后JRC的Michela Nardo,Michaela Saisana,Andrea Saltelli,Stefano Tarantola,Anders Hoffman,Enrico Giovannini与OECD联合发布了Handbook o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Indicators:Methodology and User Guide等工作论文[16]。而正式出版的则是2008年的合成指标手册[13]。
(3)广义地看合成指标(即不局限于经济统计学视域),苏为华教授介绍:中国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一系列公开出版的关于合成指标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的论著,也有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甚至邀请过JRC专家来中国交流。
(4)所谓“常规方法”,即采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非常典型的“政治算术”,邱东1990年博士学位论文从中概括出所有合成指标的“计算性质”:“统计相对数的加权平均”,多元统计分析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从计算的本质看都是其拓展。
(5)见OECD/JRC手册第1.5节[13]。
(6)见本文第2.3节。
(7)指标方法的“外在一致性”还涉及与其他学科方法的关系。
(8)笔者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中对三种合成指标构造的步骤安排(分别由邱东、苏为华和OECD提供)做了比较,侧重于其共性[19]。
(9)第3步,数据结构分析或许应该安排在“插补”之前。
(10)笔者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19]。
(11)笔者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中提出了合成方法中预处理、核心处理和后期处理三个阶段的划分方法[19]。
(12)即笔者1900年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四点观”[9]。
(13)收入笔者《经济统计学科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20]。
基本信息:
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25.02.001
中图分类号:F222
引用信息:
[1]邱东,郭同济.OECD/JRC合成指标手册评论——基于指标方法论的“机理进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5,No.400(02):5-14.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25.02.001.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统计标准测度问题挖掘与中国参与的方法论基础研究”(18ZDA1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统计学基本问题研究”(19VXK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