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期
算法仁心,工于为公?算法推荐对消费者政治性消费的影响研究
刘建新;范秀成;李希;通过算法向潜在消费者推荐政府倡议或鼓励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已经成为广为应用的营销策略,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算法推荐对消费者的信任、采纳或转荐的影响,而它对于消费者政治性消费的影响却严重缺乏关注和研究。基于责任内化理论与自由意志理论,文章通过构建有调节的双中介模型深入探究了算法推荐影响消费者政治性消费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并用在线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一个调查与三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算法推荐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政治性消费,并且基于用户相似性算法推荐较之于基于产品相似性算法推荐更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政治性消费;(2)责任内化与自主威胁会共同中介算法推荐对消费者政治性消费的影响,其中前者主要起着积极中介效应,而后者主要起着消极中介效应;(3)消费者的权力距离信念会前置调节算法推荐对他们政治性消费的影响,即高权力距离信念者更容易让责任内化中介效应占优,而低权力距离信念者更容易让自主威胁中介效应占优;(4)身份歧视会后置调节双中介效应,即高身份歧视会产生减弱效应,而低身份歧视会产生增强效应。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对深化和完善算法推荐理论和政治性消费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厂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等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认知灵活性和组织支持感对员工数字化变革承诺的影响研究
张建宇;林香宇;杨旭;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与普遍应用推动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成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能够保持员工对组织的变革承诺,进而促进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文章研究了员工内在特质(认知灵活性)和外在支持(组织支持感)对数字化变革承诺的影响,聚焦员工与外部的交互行为(社会交换)以及自我情绪状态(积极情绪)。通过对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中认知灵活性对员工数字化变革承诺具有积极影响,积极情绪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会正向影响员工数字化变革承诺,社会交换和积极情绪对数字化变革承诺起中介效应。文章从个体层面观察并丰富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员工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更好地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照和现实指导。
越被授权越“躺平”?领导者授权与追随者期待一致性对职场“躺平”的影响
李成彦;孙柳琦;黄崇蓉;文章基于内隐领导理论,通过两项研究探讨了追随者对授权型领导的期待与授权型领导水平的匹配程度对职场“躺平”的影响。情景模拟实验和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的结果表明,领导者的授权水平与追随者的期待越一致,追随者的躺平倾向和职业倦怠越低,越容易出现主动性行为。当授权型领导水平不符合追随者的期待时,无论是授权不足还是强行授权,追随者的躺平倾向和职业倦怠更高,主动性行为更少。研究结果揭示了追随者期待在授权型领导力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从领导力角度(授权型领导)为组织如何应对职场“躺平”提供了实践启示。
从挤占到共生:ESG评级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影响与机制演变
王桂军;张辉;在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ESG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十分值得关注。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视角展开考察。研究发现,ESG评级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即随着企业ESG评级的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工资率的影响存在由弱变强的变化规律,而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由强变弱,如此变化使得ESG评级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出现了由“挤出效应”占优向“挤入效应”占优的转变。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评级与劳动收入份额所呈现的U型关系在非重污染、资本密集型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容易达到由负转正的拐点,实现ESG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效应。本研究不仅补充了ESG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研究,而且为明确ESG激励政策的生效边界,精准制定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国家政策和企业决策提供了学理依据。
从“跟跑”到“领跑”:高管数字治理资历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姚树俊;董哲铭;蒋恒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作为国之重器,是经济安全、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亟待加强,如何发挥企业高管引领作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从“跟跑”到“领跑”,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采用2011—202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高管数字治理资历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高管数字治理资历有助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同时,企业高管数字治理资历通过提升数据监管和捕捉能力,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此外,企业高管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动机来源于同行技术竞争和市场扩张。本研究丰富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为企业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提供有力支撑,对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减持计划执行的弱约束与内部人机会主义减持——基于2017年《减持新规》的证据
曾庆生;徐嘉仪;证监会2017年实施的《减持新规》强制要求内部人披露减持计划,但是对于计划是否执行或执行多少没有作出明确要求。已有研究发现减持预披露显著限制了我国内部人减持获利能力,但计划执行的弱约束是否留给内部人机会主义的交易空间尚不清楚。文章研究结果验证了这种可能性,即减持计划执行的弱约束给予了内部人利用私有信息赚取超额减持回报的机会。具体而言,当前次减持计划执行不力时,内部人在本次减持计划的交易中获得了显著更高的减持前超额回报;且当前后两次减持计划间隔时间短、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该超额回报更为显著。这表明内部人在做出不执行减持计划的决策时很可能已经获取了公司尚未公开的好消息,从而通过披露新的减持计划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结果无法用股价走势差异、内部人利用公开信息的能力差异等竞争性假说来解释。作为首篇揭示内部人减持计划执行不力动机的研究,文章不仅丰富了内部人交易的研究,而且对完善我国《减持新规》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稿约
<正>《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均为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期刊。多年来,两刊坚持“经世致用、学术一流”的办刊宗旨,秉承“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办刊理念,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办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商业经济与管理》创刊于1981年,一直坚持“商”字特色,专业性较强,刊物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宏大实践,设置前沿议题,引领学术发展,近年来刊发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引用率、转载率在贸易经济类期刊中居全国前三名之列,先后获“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浙江树人出版奖”等荣誉称号,连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